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3.43

輔仁外語學報/Fu Jen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輔仁大學外國語文學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從「功能語法」的觀點,特別是根據「從舊到新」的功能原則,來討論華語的「引介句」(包括「有無句」、「隱現句」、「存在句」、「氣象句」等)、「從屬子句的移後」與「主題句」等句式,並與相對應的英語句式來做這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分析。所謂「從舊到新的原則」,指的是造句的時候,要考慮前面的文章或言談的情境,把代表「舊的次要信息」的句子成分盡量放在靠近句首的位置,而把代表「新的重要信息」的句子成分盡量放在靠近句尾的位置。這樣簡單明確的原則卻能妥當說明華語與英語之間的「‘有’字句」與「'there is'句」、「‘在’字句」與「'NP is'句」、「隱現倒裝句」與「方位倒裝句」、「氣象倒裝句」與「填補詞主語句」、「假及物句」與「'Have NP V-en'句」、「對稱謂語句」、「主題句」等句式之間的對應或對立,並且可以應用於作文與翻譯教學上面來。

  • 期刊

教廷是一個性質極爲特殊的國家,它不追求政治、軍事、經濟、貿易等利益,它所所關切的是,如何將「天主是愛」的教義能在世界各地自由傳播,他關心世界各國人民的基本人權獲得保障,並享有充分選擇或不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爲達此目的,教廷的組織也與各國政府的組織有極大的不同。教廷重視文化事務,還特別設置了「教廷宗座文化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 for Culture)。探討文化在教廷的地位、教廷對文化的觀點、認識教廷主管文化事務部會的功能,以及我國與教廷文化交流實況,是作者撰寫本文的動機。作者於民國九十三年元月至九十七年九月擔任我國駐教廷大使,參與兩國文化交流活動,願將兩國文化交流的實況,藉本文加以介紹,並爲我國與教廷的文化交流成果作一見證。

  • 期刊

時間觀不是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得來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的。它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支配著人們的行爲。在文化接觸中,一個文化的人會本能地用自己的時間觀去與另一個文化的人交際,而且會以爲自己處理時間的方式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的。雙方都這樣做這樣想,一旦發現差異,就很容易把問題歸咎于對方的荒誕離奇。文化間的誤會與衝突由此而產生。

  • 期刊

本論文以廣外西語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的運作和合作研究爲例,闡釋了大學教育和科研活動可以與社會、企業的需求相結合,在培養高層次外語人才的同時,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合作。作者通過“傳統審美觀及其對當代中國女性的影響”的實地調查,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當代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實踐。調查顯示,美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問題,它和女性的人生階段、家庭、朋友圈、同事圈密切相連,它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女性的生存現狀。當代女性不僅“爲悅己者容”,也會“爲工作而容”,爲“知己而容”,爲“孩子而容”。美麗的中國女人不僅有一副悅人的容貌,更有一副服人的品性。追求美不僅是一種個人行爲,更是一種群體的行爲、一種社會的行爲。這種行爲和中國人的關係網絡和社會的大環境息息相關。

  • 期刊

芥川龍之介(Akutagawa Ryuunosuke)「切支丹(基督教)物」的第一部作品《煙草和魔鬼》算是他的前期作品,最早以「煙草」爲題發表於第四次《新思潮The literary journal Shinshichō(”New Currents of Thought”)》(1916年11月),隔年收錄於《煙草和魔鬼》一書中(1917年11月)。芥川是一位以寫作非常流暢的短篇作品著稱的作家,若說這篇是其中的上上之選亦不爲過,因爲芥川是位日文非常純熟的人,像《蜘蛛絲Kumo no Ito(The Spider's Thread)》之類的簡單短篇故事,算是短而美的作品,而「煙草和魔鬼」也一樣是容易閱讀的故事。芥川透過文學創作,常以他對人在「善惡」、「是非」、「成敗」、「得失」、「輸贏」等兩律相對性的觀點,提出他所認知的「矛盾共存」現象。這或許是芥川藉由他的小說寫作技巧、情節安排,最後所呈現的雖爲淺顯易懂的結論,可是總覺得芥川的作品不可能就以引出類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樣的陳腔老調來取悅讀者,應該還有其他問題待探討才對,否則《煙草和魔鬼》便有失作爲芥川龍之介第一部「切支丹(基督教)物」的意義了。至於《煙草和魔鬼》文中關於基督教(西洋文化)傳入日本的問題點在哪裡?芥川藉由「切支丹(基督教)物」所要關心的主題是什麼?本論文將先談論一下外來文化傳入日本的歷史背景、演變過程之後,再進一步針對《煙草和魔鬼》做論述。

  • 期刊

1944年生於德國南部阿爾高伊(Allgäu)的當代德語作家以及英國East Anglia大學德語文學教授瑟巴爾特(W. G. Sebald),2001年死於車禍。他的著作先受到英語區的文壇及學術界之矚目,90年代在德語區國家因其作品中的跨文類藝術及視覺文化評論議題,才開始享有相當的知名度。瑟巴爾特作品涵蓋文學、藝術、歷史、大自然破壞等生態倫理之論述。作品之中心思想架構在憂鬱議題,以此呈現歷史創傷及記憶。本文以文本分析試著論述瑟巴爾特1990年的作品《暈眩,感觸》,來看歷史記憶以及憂鬱如何呈現,瑟巴爾特如何以文本中的黑白插圖來追尋歷史遺跡,作品中的視覺圖示功能又如何展現;如何透過敘述者/旅遊者思考跨越時空的歷史,評述歐洲的宗教藝術;如何以記憶喚起憂鬱、感觸結合歷史、文化,他如何以其自傳體的創作探討、檢視漂泊異鄉的個體記憶與歷史事實的真相。

  • 期刊

法文系之基本教學任務以培養學生一般法語聽說讀寫能力爲主,語言爲構成學生基本智識能力之重要環節,法文系學生應能夠閱讀解析諸多不同領域之法文文本,作爲語言能力之重要構成元素。輔仁大學法文系開設「法國政經新聞導讀」乙課,該課程之主要目標在於使法文系學生具備政經領域之專業語言能力,一方面透過正規課程解說法國第五共和之政治體制,建立學生之專業領域知識,另一方面以媒體新聞閱讀翻譯作爲輔助教學活動,強化學生之專業法語閱讀能力,同時認識法國當代社會之重要政治經濟社會現象,透過多樣化之素材來源以及題材選擇,逐步引導學生閱讀各式各樣不同之文本寫作方式與風格,並由翻譯作業檢視其理解程度。本文從「特定目標法語」角度,詳細研究學生翻譯作業中所呈現之困難點,除了各類語言性質之障礙,也包括缺乏專業知識或專業領域法文所導致的理解錯誤。傳統「特定目標法語」系針對非語言專長之專業人士進行法語培育,但事實上法語教學單位也必須針對語言專長之學員設計「特定目標法語」課程,讓語言專科領域之學生能夠拓展其學習範疇,將法文與其他專業領域知識相結合,擴展法語的應用面及實用性。

  • 期刊

西方十六、十七世紀的傳教士們在傳遞基督信仰之「真」的目標之下,漂洋過海由歐洲來到印度的果阿,並以艱苦的方式進入中國,試圖實踐他們在中國建立基督王國的夢想。他們想傳遞的真理毋庸置疑地是基督信仰的真理,然而,在面對中國當時不同於歐洲的文化背景,以及儒家思想爲主流的情況,他們如何藉由不同的方式在跨文化的對談與理解之中傳遞基督信仰的「真」正面貌?本文擬由西方早期來華耶穌會傳教士的傳教策略爲出發點,探究利瑪竇如何透過他在《程氏墨苑》的圖文,傳遞基督信仰之「真」:天國/新天新地的概念。